在完成脫貧攻堅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,實現共同富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戰略目標,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初心不改、使命必達的決心堅如磐石!
王韶 一枝獨秀不是春,萬紫千紅才是春!
新中國成立以來,從站起來、富起來到強起來,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。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,地區差距、城鄉差距、收入差距等依然存在。
黨的十九大提出:到本世紀中葉,全體人民共同富?;緦崿F。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!
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、更加重要的位置、更加積極有為……8月17日,中央財經委第十次會議釋放出強烈信號: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,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著力點。
在完成脫貧攻堅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,實現共同富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戰略目標,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初心不改、使命必達的決心堅如磐石!
一、全面理解“共同富裕”的內涵
富裕,就是物質和精神的充裕,擁有更多的金錢、物質、房屋、土地及各類精神財富,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。
“共同”則反映了社會成員對財富的占有方式,是社會生產關系性質的集中體現。
共同富裕包含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方面的特質,確定了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地位,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奮斗目標。
1)共同富裕內涵豐富
共同富裕,是全民共富、全面富裕、共建共富和逐步共富,既包括物質富裕,也包含精神富裕,涉及人民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是通過全方位發展,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充實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續,社會更和諧、更具活力。
2)共同富裕不能坐享其成
大道至簡,實干為要!共同富裕不是“劫富濟貧”“大鍋飯”式的平均主義,不是不勞而獲、等待“天掉餡餅”,也不是依靠政府“打土豪”、大包大攬。
3)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奮斗
共同富裕需要全體人民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,支持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,先富帶后富、幫后富,絕不允許“富者累巨萬,而貧者食糟糠”。
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礎和必然路徑,要在科技創新、提高效率、發展經濟、增加社會財富的基礎上做大“蛋糕”、分配好“蛋糕”,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,實現普遍富?;A上的差別化富裕。
二、正確審視房地產業的作用和地位
房地產業影響投資和消費,事關民生和發展。正確審視房地產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,揚長避短,有利于房地產業在“共同富裕”中發揮作用。
1)推動經濟增長和人民群眾財產增加作用明顯
一方面,房地產業體量大、產業鏈長,影響帶動上下游50多個行業,對拉動經濟增長和刺激投資消費效果顯著。
1998-2008年,房地產業增加值占比均在4%-5.1%之間,2009年以來占比均在5.4%以上,2019年達7%歷史最高水平。2019年,全國2.9億農民工,房屋建筑業工人約占11.5%,解決了大量就業。2020年,房地產投資占總固定資產投資額(51.89萬億元)達27%,拉動上下游行業增加值達17.2%,在經濟社會中地位突出。
另方面,住房不僅是百姓安身立命之所,還是最大宗消費,直接影響人們的獲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據國家統計局,202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超過40平方米,比1978年增加了33.3平方米。另據中央人民銀行報告顯示,2020年我國城鎮家庭住房占家庭總資產比重達59.1%,超過美國居民家庭28.5個百分點。
2)“非理性”影響社會經濟健康和穩定
1998-2020年,中國商品住宅銷售均價由1854元/㎡上漲至9980元/㎡,年均漲幅7.98%。其中1998-2008年均價年均漲幅6.79%,2009-2020年年均漲幅為10.01%。
基于房地產的財富效應,部分家庭通過投資買房實現了財富積累和增值。但相當部分中低收入家庭、年輕人卻因高房價買不起商品房,社會焦慮日益加劇,對人才、消費、資金和實體經濟產生“擠出效應”,加大經濟轉型升級的難度;還使資本無序擴張,占用的金融資源不斷增長,增加了潛在金融風險。以貸款為例,房地產相關貸款在金融機構中占比由2005年14.2%上升至2020年28.7%;還推升居民部門杠桿率由2005年16.9%上升到2020年的62.2%。
3)房地產業有挑戰更有機遇
當前,城市居民住房短缺的時代已基本結束,這是一個“量”的問題,將對傳統房地產模式帶來挑戰。但共同富裕時代將有更多人民群眾從“小康”邁向“富裕”,或將暴發出更強大、更持續的市場需求。
共同富裕時代機遇在于“質”。為人民群眾提供更有“質”的生產生活空間場所和服務,或將是行業發展的選擇。猶如從茅草房到土房,再到磚房,再到多層高層樓房。隨著科技進步和人民群眾需求層次的提升,需求不斷增加和更新換代,行業發展也就迎來了機遇。
三、共同富裕,房地產業需扮演好五個角色
1)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設者
“高周轉、高杠桿、高負債”的模式助長房地產業野蠻增長,滋生了市場亂象,助推了投機炒房行為……房地產業難言高質量。
行穩方能致遠,欲速則不達!高質量發展是未來房地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,“共同富裕”中更需要扮演好“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者”的角色。
房地產業高質量發展應以“質”為前提,表現在供應體系完整、供應結構合理、市場運營規范、業態模式豐富、產品品質上乘、新技術應用廣泛、設施配套完善、居住環境友好、節能環保到位、物業服務貼心、文化品味高尚和生活模式健康等方面。
摒棄“高周轉”,消除短視和功利心理,改變經營理念,轉變發展模式,由單一的“開發—銷售”轉向銷售、持有并重;積極參與城市運營,推動產城融合,為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高品質生產生活空間、場所和服務;完善適老化配套,增加住區公共活動空間和設施,體現全年全齡呵護;從提供物理空間轉向新生活模式引領,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;順應新消費和新科技發展潮流,用“工匠精神”打造高品質產品、提供精細化服務;弘揚優良文化傳統,傳播正能量,激發社區活力,讓社區更有溫度、生活更美好。
2)慈善公益事業的參與者
企業越大、能力越大,責任也越大!與時代同頻共振,是企業不二的選擇。
共同富裕要求構建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,較初次分配更關注效率、再分配以強制性促進整體公平正義,第三次分配則體現更高精神追求,在道德、文化、觀念等影響下,社會成員通過自愿捐贈、慈善、志愿行動等進行扶貧濟困,是再分配的有益補充。
其實,房地產企業一直是三次分配慈善公益榜上一支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。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,上榜房地產企業8家。而慈善榜上房地產企業家共有29人,位列各行業之首。Top10中房地產占據6席,如許家印、楊國強、何享健、郁亮、孫宏斌和朱孟依。
第三次分配包括慈善公益,但不限于慈善公益。要將慈善公益事業作為企業自身事業嵌入企業治理,形成制度化、常態化、事業化,推動企業利益與國家利益、社會利益協調一致。
其中,“授人以漁”比“授人以魚”更重要、更可持續。如碧桂園從早年捐資設立仲明助學金,到駐村幫扶,再到把精準扶貧;從創辦全國第一所純慈善民辦高中國華紀念中學、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和甘肅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,到開展職業教育扶貧、產業扶貧……
通過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,通過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就業增收脫貧,這是在助推共同富裕中基礎最扎實、最富成效的一種方式,其做法值得點贊和借鑒。
3)鄉村振興的推動者
鄉村興則國家興,鄉村衰則國家衰;農,天下之大業也。我國是農業大國,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、治國之要!
富裕不富裕,關鍵看農民!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,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,最突出的短板也在農村。
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。只有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,才能讓鄉村全面振興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。
雖然在城市化、工業化進程中,鄉村面臨凋敝和衰落,但它的歷史風貌、自然資源、天然魅力依然令人心馳神往!“農村將來會成為稀缺資源,會成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。”原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的話擲地有聲。
鄉村振興不同于扶貧攻堅,也不是單純的房地產開發,不僅要關注鄉村環境提升、配套設施完善、產業升級,還要關注城鄉融合,將農民的利益與土地權益緊密結合,通過“公司+合作社+農戶”的模式,帶動農民實現持續穩定增收,將農業生產、農村農民生活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,讓農民充分享受發展成果。
房地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,具有較強的整合資源的平臺功能、服務運營功能和金融支持功能。在城市土地資源緊張,政府和消費者需求模式發生變化、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的情況下,由鄉村振興、新型城鎮化所帶動的旅游地產、休閑地產、物流地產、工業地產、健康養老地產等復合型、多業態互聯的地產新業態充滿機遇,均可成為房地產企業參與鄉村振興、推動城鄉融合的切入點。
4)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營造者
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之本性,房地產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。以客戶需求為導向,真正打造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渴望的高品質、有溫度的產品,既是企業差異化、特色化發展應對市場競爭的需要,也是國家構建共同富裕新格局的需要。
房地產“黃金時代”已經過去,無論是剛需還是改善,單一維度的房地產開發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。尤其是后疫情時代,讓居住更健康成為了潮流,要求居住條件更舒適、功能更齊全、環境更優美、生活更便捷、文化更豐富、生活方式更健康……住房消費升級既是挑戰也是機遇。
要以地產為載體,延展房地產的內涵和鏈條,整合文化教育、醫療健康、養老托幼、文旅休閑、商業娛樂等“房地產+N”產業鏈中的優質資源,為房地產賦能提質。通過規劃、戶型、精裝、景觀、配套,以及物業服務等,打造有地方、企業和項目獨特基因與文化特征的IP,為居住注入更多能引領美好生活方式的生活場景和空間,全面提升項目的產品力、服務力和運營力,進而構建美好城市生態圈,給住戶更多元化、更有品味、更真實有趣的互動體驗服務。
5)綠色低碳發展的踐行者
2020年9月,中國向全世界作出莊嚴承諾: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,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。
目前,中國碳排放占全球33%,房地產業和建筑業整體碳排放占全國40%,約占全球13%。而房地產業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建筑材料生產、建筑建造及后期運行使用。
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!在“雙碳”目標下,綠色低碳已從企業自選項轉為必選項,以綠色、健康為主導的人居理念正在改變房地產市場格局。
要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意義,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規劃設計、土地利用、建筑施工、材料采購、物業管理、項目運營等全壽命周期,探索推動綠色環保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材料和新設施的落地,引領上下游全產業鏈實現碳平衡,有效降低建造及使用全過程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,實現節材、節水、節能、節地和環保,創造宜人的居住環境。
結合人們的精神需求和改善性需求,房地產業綠色發展需要“硬件”“軟件”兩手抓、兩手硬。豐富社區活動,培育綠色生態文化、樹立居民綠色消費觀念,鼓勵居民共享、共創。
把握新發展階段、貫徹新發展理念、構建新發展格局,房地產企業需認真領會、貫徹黨和國家的戰略方針和政策綱領,堅持以人民為中心,積極主動在共同富裕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承擔起“保障基本居住、改善居住條件”的責任和義務。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!
王韶 廣東房協會長 觀點地產新媒體專欄作者
撰文:王韶
審校:勞蓉蓉